草莓空心断头病
病害通用名:细菌性叶角斑病,
病原体:草莓黄单胞菌,是一种生长缓慢、革兰氏阴性、能运动的细菌性病害。
草莓细菌性叶角斑病侵染叶片初期呈多角形病斑,对光观察呈半透光状态,潮湿环境下病斑背面有白色或淡黄色菌脓溢出,发病初期在干燥条件下病斑呈鱼鳞状膜,溢出的菌脓干燥后呈琥珀色胶体颗粒,侵染短缩茎造成的水烫状湿腐,并出现根蒂部位空心,用手轻微触碰即可断头。草莓细菌性叶角斑病侵染短缩茎后随着传导组织往上侵染叶柄、叶片,叶柄呈现水烫状弯曲,进入叶脉后,叶脉泛湿,并伴随出现叶片边缘干枯的症状。
侵染短缩茎后植株表现出叶片没有光泽,新叶略有发黄,维管束堵塞后会出现大小叶的症状,会误判为黄萎病。,叶角斑病二次侵染短缩茎后,湿度高的条件下病菌随着输导组织由短缩茎往上侵染,导致叶脉两侧溢出脓菌泛湿,干燥后形成像是虫卵样的琥珀颗粒。
草莓细菌性叶角斑病发病原因有以下几点:
1、危害短缩茎出现空心断头,可能是我们的管理操作方式造成的,比如劈叶后病菌直接入侵短缩茎,也可能是草莓黄单胞菌的一个致病变种。
2、气溶胶传播,气溶胶传播就是接触到病菌的雨水或灌溉水会吸附病菌蒸发,病菌呈微颗粒状态漂浮在空气中进行扩散,落到湿润的草莓叶片上可以进行侵染。病菌通过雨水或喷灌水传播到周边未发病的植株上,用微喷或喷带浇水的发病率较高。
3、气温在20℃左右最适宜病害的发展,25℃以上病菌发展缓慢,高于30℃或是不发病,但病菌不会消失。待到温度降低后会造成再次侵染,湿度高的环境更有利于病菌的扩散传播。
草莓细菌性叶角斑病病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、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,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。
农业防治
选用脱毒品种:选用脱毒草莓品种是防治草莓细菌性叶角斑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。在实际生产中,应加强健康母株的选择,培育无病种苗。 加强田间管理:草莓育苗期和定植期减少喷带或微喷浇水,优先使用滴灌,病害高发区可以将劈叶改为剪叶,减少伤口面积;尤其是8月份以前正值雨季,应筑高苗床,便于排水、降低田间湿度;合理轮作密植,
化学防治
每次打完老叶之后当天,及时喷雾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重点喷短缩茎,可用21.4%络铜柠铜(独秀丰)600倍液、2%春雷霉素(果大生)750倍液、80%乙蒜素1500倍液、氯溴异氰尿酸、农用链霉素等轮换交替使用。